巴东明德外国语学校是赵光明先生独资新建的民办学校,总投资近2亿元,学校占地80亩,建筑面积42773万平米,采用全欧式风格,可容纳3000名学生学习。 明德外国语学校不仅是一流的智慧校园,更拥有精干的管理团队,形成了数量足够、结构合理、学科配套、教艺精湛、勤奋敬业的教师队伍。 校门正面是行政楼,前面镶嵌着“党的教育方针”和学校校训“惟德惟才 知行合一”,非常醒目。 校园大道命名为明德大道,其含义为“明德外国语学校大道,是立德树人的大道,行走在大道上应明大德、守公德、严私德。 在行政楼与教学楼之间的道路,命名为“见贤路”,意思是学生可以看到贤者,也就是“有理想信念,有道德情怀,有扎实学识,有仁爱之心”的老师。 依次为“思齐路”,意思是学生要向贤者虚心求教,而追求他的品德与学识;学生要始终向优秀者看齐。 “育鹏路”在教室宿舍与学生宿舍之间,意思是老师本职工作和美好愿景就是要学生鲲鹏展翅,行稳致远,同时也寓意着老师不仅在课堂上认真教书育人,就是在家也在思考研究怎样因材施教。 明德广场非常宽敞,有7000平方米。站在广场可以看到全校所有建筑。 广场边上那栋建筑就是学生食堂,第一层为高中部食堂,第二层为初中小学部食堂。 明德外国语学校着力培育的校风是:“以匠心育人、以博学导航、以大爱立校”。 “以匠心育人”:所谓匠心,就是说教师要有工匠精神,三个层面,要像工匠一样敬业,像工匠一样专注,像工匠一样惜材。 “以博学导航”: “博”,大通也。作为教师,应学识渊博、造诣精深;作为学生,应打下厚实的功底,全面提升提升综合素质。 “以大爱立校”:爱是学校的灵魂。要培育师生“爱党爱国爱人民爱社会主义”的高尚感情。作为老师在上述基础上还要“爱学生 爱学校 爱事业”,并着力培养学生的爱心。 明德外国语学校形成教风的是:“长善补短、教学相长、专注敬业、着力高远”。 “长善补短”:长在这里是“扬长”的意思,要把“善”发扬光大,把学生的长处培育的更好。补短,“短”就是不足,缺憾,要帮助学生把短板补齐,要懂得“木桶理论”的真蒂。 “教学相长”:出自《礼记·学记》:“学然后知不足,教然后知困。知不足,然后能自反也;知困,然后能自强也。故曰教学相长也。” 原意是说,学的人通过学习知道自己不足,教的人通过教别人知道自己还有难点,然后都再去进一步钻研,所以无论学的人还是教的人都能通过教学过程得到提高。现指教和学两方面互相促进,共同提高。长:增进,提高。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,师不必贤于弟子,闻道有先后,术业有专攻,如是而已。 “专注敬业”:专心注意、精神贯注、心神专一。专注是一个汉语词汇,意思指专心注意,集中全部精力去完成一件事,精神贯注。敬业是一个人对自己所从事的工作及学习负责的态度。 “着力长远”:指将来很长时间。从长远来考虑这个问题。关注学生长远利益,长远发展。 明德外国语学校培育的学风是:勤学善思、触类旁通、追求卓越、慎终如始。 “勤学善思”:勤学,即学习要珍惜时间,刻苦勤奋。善思,即在学习时要敢于质疑,善于思考,勇于提出问题,积极探索解决问题。 “触类旁通”。掌握了解某一事物的变化、趋势及规律,从而类推了解同类的其他事物的变化、趋势及规律。出自《周易系辞上》:“引而伸之,触类而长之,天下之能事毕矣也。” “慎终如始”:谨慎收尾,如同开始时一样。指始终要谨慎从事,持之以恒。 巴东明德外国语学校的建成,得力于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,得力于社会各界的广泛支持,得益于野三关镇人民的厚爱,得力于县乡教育主管部门的政策倾斜。州委书记柯俊视察高度评价了学习,他说:“有一流的办学理念、一流的教学设施,一流的校园环境,一定能办成一流的学校。” 明德外国语学校校徽简洁、美观、大气,寓意深刻。 核心是篆字“德”,采用篆字是说明“德”的源远流长。“德”本意是“日月金木水火土”七曜的运行,顺应自然、社会和人类客观需要去做事,不违背自然规律发展去发展社会,提升自己;引申的意思是,直视“所行之路”的方向,遵循本性、本心,顺乎自然。 在悠久的中华文明中“德”一直居于核心地位,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“德”是重中之重。明德学校将“德”作为校徽的核心,也突出体现学校以“立德树人”为根本。 “德”的下面是一双手,寓意是“讲大德,守公德,严私德”,“ 德”需要坚守,需要创造和践行。要求明德外国语学校全体师生要坚持明德守德,以德为先,以德治校。 “德”的上方“巴东明德外国语学校”一路汉字,两边是“树叶”,“树叶”象征学校的蓬勃朝气和盎然春意。 “德”的下方是“巴东明德外国语学校”的拼音,寓意中华文化的中心是“德”。 整个校徽呈圆形,体现学校管理“内方外圆”,以人为本,公平正义。“圆”是一种修养,是一种文化;同时也寓意一种境界,因为“圆”包揽一切,“圆又是正无限多边形”,说明人的主观能动性发挥得越多,能量聚集就越多,学校的发展就无限。 |